观察行业视觉

学习行业知识,发布行业动态,播报公司发展,展示企业活力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A股市值管理反思:“伪市值管理”乱象频出,监管、处罚偏弱
2021-05-22 08:43:21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微博大V叶飞的爆料事件的发酵,监管层三天内多次表明态度,一是对于以市值管理之名实施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证监会秉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予以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二是依法对相关账户涉嫌操纵中源家居(603709,股吧)等股票行为立案调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机构获悉,这类伪市值管理有一个完整且成熟的黑色产业链,涉及面极广,上市公司、券商、公募等机构人员都有参与操纵股价,最终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这类市值管理实际上是管理市值,一方面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散户投机炒作的思路促成了这类股价操纵的行为。”对于市值管理再次被污名化,深圳某券商投行人士认为,现有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偏弱,根除伪市值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值管理不能简单理解为股价管理。”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资深顾问黄江东博士认为市值等于利润与市盈率之积,应该从利润和市盈率两个方面去发力,使之相互促进,相生互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这才是市值管理的正途。

  市值管理异化成管理市值

  2015年,“中国私募一哥”徐翔因利用市值管理的名义操纵股价被抓,让市值管理这个概念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作为私募证券基金,徐翔旗下的泽熙投资广泛参与定增,并深度介入上市公司战略运营,通过种种方式推高上市公司股价,最终实现违法获利。

  实际上,真正的市值管理并不是贬义词。

  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首次提出。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

  从本质上来说,市值管理是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市值管理是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效力于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是一种将企业经营发展、资本市场运作、利益相关方管理三方面管理相结合的战略管理模式。

  但是,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市值管理却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不少人将市值管理等同于管理市值,于是走上了操纵股价的道路追求短期效益。还有一些机构利用这种误解,浑水摸鱼,大发其财。

  近期叶飞在微博爆料就是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名义,找中介拉来下家机构接盘,结果随后股价便大跌,不仅下家被套牢,上市公司还赖掉了约定的尾款。多家上市公司以及机构被卷入这一事件的风波中。

  事实上,市值管理和管理市值是两个概念。立足长远,以产业为本,做强主业,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合法开展资本运作,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市值管理。另一种是“伪市值管理”――只看眼前,忽略主业,只把心思用在短期刺激股价上,甚至违法内外勾结、拉升股价,并借机获利。

  “伪市值管理”背后推手

  叶飞爆料显示,“伪市值管理”实际上是操盘方、上市公司、基金和券商等多方联合操纵股价、操纵证券市场。

  虽然监管层声称对操纵市场等各种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但基金、券商这些持牌金融机构为何依然甘愿参与其中?

  “都是利益驱动。”有私募基金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般有三种诉求。其一是在减持时,可以赚快钱,拉高股价套现收益猛增。其二是大股东面临较高的质押率时,操纵股价不会面临爆仓。其三是对参与定增机构的承诺,拉高股价,不让机构损失。

  因此,在上市公司出现业绩大幅增长、并购重组、增发,或重要股东减持等发生时,都有可能成为操纵股价的高发时点。

  券商和公募则可能是“接盘”角色。在叶飞的爆料中,券商和公募都是下家,如果公募和盘方合作,那么公募交出股票池,然后盘方选出认可的股票,盘方先买,如果买三亿,其中就可以拿出3000万的市值作为帮公募基金经理买的。

  那么,接下来公募负责拉升股价,盘方每赚10%就提现给公募。

  券商资管的合作模式也差不多一样,主要是手续费。

  上述私募人士透露,最终扣除中介费用后,坐庄收益是上市公司老板与盘方五五分。对于下家的贡献,盘方会私下直接给好处费,这样才能将机构捆绑在一条船上,“在资本逐利的冲动下,需要监管更强有力的手段才能根除伪市值管理”。

上一篇 :新东方,一代传奇“MCN”
腾讯申请“微小号”商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