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直播行业娱乐直播、音乐垂类发展等市场迎来新趋势,也让行业的格局和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
日前,2021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于上海召开。娱乐直播如何成功转型电商直播?直播的生命力还有多久?MCN未来的竞争力何在?作为业内的重要参与者,多位MCN机构的负责人围绕新环境下的变化,共探未来的发展空间。
秀场是筛选逻辑,电商则是投资逻辑。琴岛传媒总经理刘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转型电商直播是大势所趋,但拼的是人还是货,则应基于自身优势发展长处。
“下一步应注重主播招募和培训、人设、内容、供应链、私域运营与投资。”娱加娱乐董事长王染砚拆解MCN未来发展六要素。
在多重新趋势的冲击下,娱乐直播行业正迎来了自我提升的内容升级时代,如何更上一层楼、不断拓宽新的玩法,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行业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电商直播靠人还是货?
峰会上,今日网红发布的《2021中国视频电商研究报告》(以下)显示,据多方测算,当前直播打赏市场规模达1826亿元,电商直播市场规模达9610亿元,短视频市场规模约为1506亿元。
直播电商行业全面爆发,进入“人人可直播,万物皆带货”时代,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就超过1000万场,相当于每天有5万多场直播;以淘宝直播(点淘)、快手、抖音为代表的三大直播电商平台,在2020年创下总GMV近万亿的成绩。
娱乐直播转型电商,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去年在电商领域投了两三千万,传统的娱乐秀场转型电商特别难,要么控住了货,要么控住了人。”娱加娱乐董事长王染砚坦言。
在他看来,作为MCN机构,该投资的是人还是货?
琴岛传媒总经理刘臻以自身为例分析,总公司在湖南长沙,没有供应链优势,在本地发展电商只能一边找货一边找主播。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拿到优质货源,基本上都是代理商,找的货贵、杂、乱,服务各方面也跟不上。
“2019年开始,我们改变了思路,既然没有货,我们就先从人开始,专注打造短视频账号。例如我们有剧情类账号一年打造时间涨粉近700万,后续家纺、珠宝品类带货,单场有300-500万GMV,其中一场美妆破了1000万。”刘臻说。有了粉丝帐号之后,供应链会自己找上门来。
这也是刘臻对供应链平台的考察后进行的取舍。虽然在杭州具有供应链优势的机构账号发展得不错,但内容生产能力弱,粉丝量涨幅小,后续新增粉丝只能靠不断砸流量费用,才能维持整体销量。
“电商板块,大家都知道做供应链、做主播,但真正两端都做好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想实现成熟的供应链,在整体数量、库存量、货值等方面组建成果,周期的时间成本太大。我们如果花一两年时间将供应链整合,已经不知道行业到时是不是有了新变化。”因此,采取合作形式,甚至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刘臻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的资源整合。
基于绝大部分MCN机构的内容赛道优势,中娱传媒创始人万文宇提醒,同时也要关注达人或主播艺人有没有在某一个品类、商品的关联性,或者有用户关联的属性,人设立得住很重要。
“女孩可能就20岁左右,涉世未深,你让她带货珠宝,买家也不相信。”他举例。
聚焦电商之外,关注新媒体赛道更多流量变现的机会,也成为各大MCN正在布局的方向。
“电商一定是比较大的红海市场,特别是有人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某些达人在快手一场要烧3个亿,或者在淘宝一天烧几个亿。但很多行业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原来APP时代,很多产品都能实现互联网化或者物联网化。短视频、直播平台可以延伸很多流量机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群都比较广,可以找到适合自身或者还没有更多人涉足的蓝海市场尝试。”万文宇说。
直播发展空间几何?
从业这么多年,常有人对话社文化CEO蓝小天说,你赶快做点别的,我觉得直播的天花板到头了。
但从行业增长上来看,每年直播行业的GDP增长非常快。每当行业稍微走下坡路时,又有新玩家加入。比如秀场流量下滑,短视频来了,电商也紧随其后。
直播吸金能力依然强势,据《报告》统计的六大直播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六大直播平台的年度总流水达401.92亿元,主播总收入高达 203.23亿,各平台打赏金额超50万元的付费用户数量达1.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