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行业视觉

学习行业知识,发布行业动态,播报公司发展,展示企业活力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香港生物科技潮起
2021-06-02 09:09:47

编者按

这是科技创新最好的年代。

2019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大科创政策支持力度,本届特区政府承诺在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17年约0.73%提升至1.5%。在政策的暖风频吹之下,香港的科创环境正在逐步优化和繁荣。

21世纪经济报道与香港投资推广署联合推出“香港科创新机遇”系列专题报道,计划采访香港有代表性的科创行业和企业,试图梳理他们的探索、发现和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为香港乃至大湾区的科创略尽绵薄之力。敬请关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国家层面提倡“双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大刀阔斧地进行上市制度改革,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众多的生物科技分析师、投资人、上市公司汇聚香江之滨,本地的生物科技生态圈蓬勃发展。

香港素以亚洲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闻名于世,而今,生物技术这一新兴产业为“东方之珠”的未来描绘出了一片新的蓝图。

专注于亚洲的医疗保健私募股权投资公司GT创投主席卢毓琳,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投身生物科技行业,被外界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亲身经历了香港生物科技行业的腾飞。

事实胜于雄辩。截至2019年8月,香港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7776家,其中,医药制造及研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核心产业1849家,占全部企业的23.8%。更让人引以为傲的是,弹丸之地的香港拥有7家生物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有超过100家生物医药企业已落户于白石角的香港科技园。

自1980年代从加拿大回港后,卢毓琳开始全力以赴投身于香港的生物科技产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说服当时所任职的外资生物科技公司管理层,在亚太区设立首个办事处。年过七旬的他谈及香港生物科技的前景依然激情飞扬,在他看来,香港在生物科技领域的优势十分显著,拥有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全球顶尖的大学和杰出的科研人才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等。

随着亚洲生物科技行业大时代的来临,曾在政府、商界、学术界有诸多建树的卢毓琳亦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名风险投资人。GT创投主力投资于医疗器械及使用人工智能(AI)进行药物研发的早期初创公司,基金的规模已达3亿美元,投资的组合包括基因测序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等一众欧美生物医药明星企业。

“我们所投资的都是全球最领先的生命科学技术,最一流的科学家团队。”卢毓琳笑言。

香港本地的生物医药产业目前主要以医疗服务企业和产业服务为主,占比超过70%。卢毓琳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为生物科技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湾区应该抓住国家政策支持这样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在临床医学研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对接、中医药标准化、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同时,加大引进卓越的海外生物科技技术与项目,经由香港进入大湾区其他城市,同时也致力于探索湾区项目经由香港提升知名度,实现‘走出去’,探索大湾区产学研创新生态新模式 。”卢毓琳指出。

据悉,目前GT创投基金正在为深圳坪山的湃诺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募集资金,将链接GT创投在国际的创新资源引进颠覆性的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和自主孵化进行国际合作转化。

“最慷慨的投资人”

生物技术是香港一个重要的产业,并被特区政府确定为“经济增长支柱”。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投资。2018年,港交所首次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的创新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解决了研发资金的“燃眉之急”。

上一篇 :大号手机的前世今生,华为如何继续持续引领横屏生态
台积电CEO:美国5纳米芯片厂已经动工开建: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