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们这里不能参观。” 当《投资者网》推开帘布试图走进叮咚买菜的一家“小店”时,管理人员如是说。
创立于2017年的叮咚买菜,目前暂不开放门店购物业务,其采用的是产地直采、前置仓配货和最快29分钟配送到家的服务模式,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生鲜电商企业之一。
6月底,叮咚买菜在大幅下调公开募资规模之后迅速于纽交所挂牌上市,一系列动作引发市场关注,尤其是叮咚买菜在上市前大幅削减融资规模,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或与投资者认购意愿不佳,以及公司对手之一的每日优鲜刚上市就破发有关。
通过“瘦身”成功上市的叮咚买菜,是否前途就“一片光明”?在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行业中,叮咚买菜有何优势?
叮咚买菜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叮咚买菜全年净亏损18.73亿元(人民币,下同),而2020年公司净亏损进一步增加至31.77亿元。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叮咚买菜在一季度的净亏损为13.85亿元,同比2020年一季度2.45亿元的净亏损,增幅约为465.31%。
但是,
对比近两年的数据可见,2021年第一季度的总收入同比2020年同期增幅为46.02%,2021年第一季度的总运营成本和费用同比2020年同期增幅77.15%。换言之,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运营成本及费用的增长幅度更大。
《投资者网》就公司成本控制方面发函问询,未收到叮咚买菜的回复。
无独有偶,近期上市的另一国内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其净利润亦连年为负。
生鲜电商为何难以盈利?对此,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投资者网》表示:“生鲜电商仍处于需要大量投入去扩大市场规模的阶段,大量的投入是公司无法形成净收益甚至自由现金流的原因之一。”
那么,上市是否能改变叮咚买菜的亏损境地呢?市场普遍认为,上市可以让叮咚买菜在“烧钱”的道路上少些压力。
虽然融资能改变其现金流状况,但这并不能决定叮咚买菜的收支差。真正能帮助叮咚买菜走出亏损困境的,应是其自身的“造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造血能力,都与叮咚买菜“前置仓”的商业模式密不可分。
叮咚买菜招股书显示:“中国的生鲜食品和日用品零售业近年来经历了大幅增长,未来有望继续扩大。根据CIC数据,中国生鲜食品和日用品零售业的规模以7.2%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16年的8.4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1万亿元,预计将以6.5%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达到15.2万亿元。”
而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生鲜食品的购买也不止停留在超市和菜市场,而是以“生鲜电商”的形式渗透到千家万户。
时代商学院在《2020聚焦战“疫”生鲜电商行业报告:新用户暴涨1.5倍,供应链管理成制胜关键》的研究报告指出生鲜电商分为四大商业模式:“市场上出现了前置仓模式(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到店+到家结合模式(如:盒马鲜生等)、平台模式(如:京东到家、饿了么、美团买菜等),社区拼团(如:兴盛优选等)四大商业运营模式。”
互联网仓储综合服务平台物联云仓曾表示:“简单来说,前置仓是在离消费者较近的地方,可能是某个办公楼,某个社区里设置一个小型的仓库,用户下单,1-2个小时就能配送上门。”
但是正因为仓储点广泛分布,所以叮咚买菜前期的投入较大,成本也水涨船高。叮咚买菜加盟客服人员向《投资者网》表示,“目前叮咚买菜的仓储点有直营形式、也有加盟形式。”实际上,如果直营模式下的仓储点与日俱增,那么叮咚买菜的支出压力也会随之增长。
与前置仓模式不同的,还有到店消费+线上购物的店仓一体化模式,例如:盒马鲜生的门店除了是仓储中心外,还是一个产品品类较多的生鲜超市。对比之下,叮咚买菜不承担门店购物的功能、弱化门店渠道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