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图虫
7月14日,据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阿里巴巴的初步举措可能包括将腾讯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巴巴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
2013年11月22日,手机淘宝正式关闭微信跳转至淘宝页面的通道。在微信点击相关链接后,页面将自动跳转至下载安装页面。而就在不久前,微信封杀了有关阿里“来往”的链接。此后,在各自生态闭环内,双方旗下都长出了互相对立的各种子业务。
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均表示不予回复。
事实上,这一举措应该是配合国家反垄断政策的落地,也是用户能感知到的互联网重大转变。据悉,现在两家公司正在分别制定放松这些限制的计划。打破对立,可以让互联网用户的生活更方便,也有助于行业更加充分的竞争。
就在一周前,7月7日《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霸气滋戾气:超级平台扼杀了什么》,文中指出,个别超级平台企业根据自身制定的所谓“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对用户行为进行“合规审查”,表面上属于平台自我治理,实际上是有选择性地管理社交产品规则,优待自家产品,屏蔽其他平台产品。
几乎是同一时间,7月8日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行业 22 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开出罚单。其中涉及阿里巴巴 6 起,涉及腾讯 5 起,这些案件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同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 50 万元人民币罚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计算,阿里巴巴被罚 300 万元,腾讯被罚 250 万元。虽然一起案件50万元的罚款数额相对于企业规模而言影响几乎于无,但实际上这是执法机构对每个申报义务人的违法行为进行的顶格罚款处罚。
再加之前由于阿里违反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禁止性规定,监管部门对阿里“二选一”行为作出的处罚决定,不难看出,今后的反垄断监管将会形成常态化趋势。
这对消费者无疑是利好,选择权得到更充分的尊重。
从2013年起,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帝国便开始各自圈地建高墙,阿里系不能使用微信支付,微信则禁止分享阿里系的各种链接,各自形成了所谓的“流量闭环”。相互阻隔的背后,是在越来越多的阵营贴身肉搏,如美团与饿了么、优酷与腾讯视频、钉钉与企业微信、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淘宝与拼多多……
巨头之下,创业者更多时候是在夹缝中喘息,生态的开放将给行业带来新的流动机会。
此前,淘宝特价版就曾确认将要上线微信小程序,被认为是在特定场景下将支持微信支付的开创之举。对此,阿里方面表示已经向腾讯相关部门发起申请流程,目前还未通过审核。
随后,腾讯官方在谈及是否会与中国其他经济生态体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时,回答称,腾讯的整体原则是开放的,“我们拥有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与其他所有平台合作。作为平台运营者,我们需要考虑到用户体验以及保护用户隐私。”
而此次的互相打通,是更深层次的互动,对双方而言,却是有利有弊。
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阿里巴巴有可能在部分不产生收入的App里,先开放微信支付,比如淘宝极速版或者淘宝特价之类的产品。过去多年,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收入,而且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如果打通生态无疑是割自己的地盘。“品牌或商家会建立更多的私域流量,并加大外部流量的导流,这无疑是对阿里巴巴广告业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