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新浪科技周文猛
编辑 / 韩大鹏
从曾经的一鸣惊人,到如今的颓势初显。紫光集团被动破产重组风波的出现,再次为时下越来越热的造芯潮,敲响了警钟。然而,仅只这一声钟响,对于蜂拥而至的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人而言,或许仍显单薄。
数据显示,2020年,芯片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一级市场投资金额第一大赛道。然而,就在这一备受各界关注的热门赛道之上。从去年备受外界关注的千亿武汉弘芯项目烂尾,到今年投资近600亿的济南泉芯项目投资打水漂,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乱象仍层出不断。
随着紫光集团被迫破产重组事件的发生,媒体和业界议论的话题再添新鲜素材,然而,对于越来越多涌入到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的人员而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他们关注并引起重视的呢?
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消息称,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对此,紫光集团的态度是支持法院介入,将积极配合推进债务风险化解。
一时之间,紫光集团破产重组一事,瞬间引发外界关注,各种议论声音蜂拥而至。而这其中,过度强调资本运作对于芯片产业发展的作用,成为了业界讨论颇多的地方。
自2013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紫光集团斥巨资收购二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对展讯通讯、锐迪科微电子以及新华三等企业的收购。多次成功的资本运作,让紫光集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一跃而起,短短数年间迅速发展成国内最大的芯片产业集团。
然而,一贯的资本扩张策略,在迅速造就了紫光集团这一国内最大芯片产业集团的同时,同时也让其背上了大量债务――近2000亿,而这也正成为了紫光集团被动走向破产重组的终极理由。
据紫光集团此前公示债券违约公告,自去年10月29日紫光集团决定不行使“15紫光PPN006”永续债的赎回权开始,紫光集团随后连续发生6次到期债务实质违约,本息累计违约共计68.83亿元,而且今年12月底一支13亿元规模的债券也将到期。与此同时,评级机构相继下调紫光集团及相应债券评级。
在清偿债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紫光国微(002049,股吧)债权人徽商银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紫光集团只能被动应战。过程中,虽然紫光集团旗下紫光股份(000938,股吧)与紫光国微等企业纷纷发布公告,称公司业务不受影响,而且债权人提出的重整申请是否被法院受理尚存不确定性。但显然,故事的发展并不会那么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紫光集团长期持有的近2000亿债务中,有超过半数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达794.28亿元。有业内人士则进一步指出,“在去年宣布放弃‘15紫光PPN006’永续债的时候,紫光已经连10亿元都拿不出了。”
“如果最终真的进入破产清算环节,那么就得考虑偿还债务,引入新的投资进行债务偿还,也将会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新浪科技与多位产业人士沟通的过程中,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均认为紫光集团旗下的多个业务单元是具有价值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对紫光目前所处的尴尬场景表示担忧。
事实上,紫光集团如今正在遭遇的处境,可以看作是目前国内造芯热背景下的一个局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