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文娱业,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将实现体系化、常态化。
人在时代洪流中犹如一粒沙,企业亦是。
当多年后人们再回望这场文娱业大整肃时,会发现一切偶然事件中有着必然性。浮夸偶像倒下背后是贪婪行业,诱因,与大环境息息相关。
这是一场平台、资本与艺人合谋的大戏,他们互相博弈,相互影响,热烈且混乱,最终引爆自己。
9月8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召开专题会,传达中宣部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并就下一步治理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要求,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抓好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建立起切实管用的长效机制。要压实主体责任,坚决落实中央7条治理意见、国家广电总局8条治理措施,结合此前出台的《行业生态治理七条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首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行业落实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具体举措,并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清单化逐条督导落实。
同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披露,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杨小伟到广电总局网络司调研时指出,近年来网络司在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落实广电总局党组工作部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还需要再接再厉,网络视听是互联网一个特殊的领域,网络视听监管工作在互联网监管中越来越重要,要积极作为。
杨小伟要求,要迅速摸清工作底数,把管理面从重点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向全行业延伸;要结合网络特点,做好主题宣传、抓好主题创作,强化日常监管,做细安全保障;要细化完善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机制,加快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这意味着,针对文娱业,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进入体系化、常态化。
此前,郑爽偷逃税、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批捕、张哲瀚“打卡”日本靖国神社等种种事件,屡屡突破公众对于娱乐明星的忍耐底线。
但频发的事件只是引子,风暴早有预兆。6月15日,中央网信办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
而视频平台,是其中关键部分。
“强监管”
风向突变,不是一两天问题。
8月2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拉开了本次整肃的实质性大幕。
中央网信办在《通知》中指出,要取消明星艺人榜单,同时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禁呈现互撕信息、清理违规群组板块、不得诱导粉丝消费、强化节目设置管理、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规范应援集资行为。
招招指向流量艺人赖以生存的网络环境,这也是文娱行业对于明星商业价值的重要评价体系。
客观上,明星艺人榜单乃至各大平台热搜,存在着大量水分。一方面是狂热粉丝义务性“刷数据”,另一方面,则是虚假的流量买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去年8月获得的一份刷单商务报价显示,微博热搜前三报价仅为4.5万元,前五为5万元,前十报价3.5万元,大有走向批发市场趋势。当然,商家也在合作方案中注明,正常上榜情况是30分-24小时,不保证上榜时间,上榜即算,按照名次收费。
抖音热点排名价格相对便宜些,前五名报价4万元,前十报价3.8万元;头条热榜前五名报价2.8万元;快手前十报价2.8万元。
直到今年8月24日,也就是网信办发文前一天,前述刷单团队还在向记者兜售“热搜助力包”,并表示可开对公发票。
但如此“水分”排名,成为明星商业价值的重要背书。“只有名单里 ‘顶流’艺人的剧,平台才愿意高价购买。实际上是看人买剧。”多位制片人表态。
这成为郑爽在电视剧《倩女幽魂》中实际取得1.56亿元片酬的市场基础。
9月2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