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Pexels
在撤回赴美IPO计划4天后,宣布转战港股。
9月13日晚间,香港联交所官网显示,“耳朵经济第一股”喜马拉雅呈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
喜马拉雅的上市传言自2018年起便不绝于耳,今年5月1日,事情看似终于尘埃落定:喜马拉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IPO申请,计划于纽交所挂牌上市。而后却不料中国企业“赴美IPO潮”内外受阻,喜马拉雅的风雨上市路再添波折。
“弃美转港”的选择印证了此前外界的猜测。针对更换上市地点,喜马拉雅发声称:“基于对当前市场整体环境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公司管理层决定撤销在美国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选择香港联交所作为更适合的上市地点。”
招股书显示,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600558,股吧)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2.6亿总月活、1.1亿移动端月活、70.9%移动端收听市场占有率,喜玛拉雅的确堪当“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然而当众多玩家加入“剥夺用户听觉剩余”的行列后,从抢占流量到争取用户留存,喜马拉雅的赢面还剩多少?
以声音为载体的“耳朵经济”,生存空间看似比“视觉媒体”广阔。
区别于抖音、快手、B站等巨头争夺的短视频等富媒体战场,音频作为相对单一的媒体形式此前并未受到互联网大厂过多关注,喜马拉雅在音频领域耕耘9年,成为行业中跑出的“头号玩家”,从用户规模、用户移动端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收入等维度来看优势明显。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马拉雅上半年营收为25.1亿元,同比增长55.5%,全场景月活跃用户已达到2.62亿,其中包括1.11亿喜马拉雅移动端月活用户和1.51亿IoT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月活用户。
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移动端用户共花费8478亿分钟收听内容,约占国内所有在线音频平台收听总时长的70.9%。从个体使用时长来看,每位活跃用户收听移动端应用的日均时长达146分钟。
“我们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写道,其在线音频服务能够涵盖用户从-1岁到100岁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的丰富内容。
喜马拉雅财务资料概要 图源:喜马拉雅招股书
再看收入,近年来喜马拉雅的变现能力有所提升,但也有收入增幅放缓的隐忧。
喜马拉雅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为14.81亿元、26.98亿元、40.76亿元以及25.14亿元,收入呈持续上升趋势。另外,公司毛利率由2018年的44.8%增长至2020年的49.1%,并由2020年上半年的44.3%增长至2021年上半年的55.9%。
目前,喜马拉雅主要变现渠道包括付费订阅、广告、直播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中订阅付费和广告是绝对创收主力,合计贡献了近八成营收。2021 年上半年,喜马拉雅营收25.1亿元,订阅付费贡献超13.7亿元,占比达到54.6%;其次广告贡献超6亿元,占比24.5%。
但亏损仍在持续,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的期内亏损达到31.42亿元人民币、19.25亿元人民币、28.82亿元人民币及68.66亿元人民币。对应净亏损分别为7.55亿元、7.47亿元、5.39亿元和3.24亿元,三年半亏损24亿元。
众所周知,在线音频行业重内容、烧钱多、难盈利。作为头部企业,阶段性亏损问题不大,关键在于控制多元变现渠道和营业成本之间的平衡。